行业中探讨多时的理财托管终于有了定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全资设立的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已于近日成立,业务由银监会监管。作为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集中登记、信息披露和第三方托管机构,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成立的目的在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监管,适应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的需要,提高市场效率。
银行理财本行托管时代不再
提高市场效率“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要加强理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运营、专业服务,成为银行业监管平台、理财市场中介服务平台、投资者教育平台。”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8月29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债登”)发布公告称,经财政部、银监会同意,已于近日全资设立了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下称“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作为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集中登记、信息披露和第三方托管机构,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被业界视为银行理财资金的“超级管家”。
据悉,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中立的服务性企业法人机构,实行公司制,由中央结算公司全资设立,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并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资本金10亿元人民币,其业务由银监会监管。业务范围包括:理财登记托管结算业务;理财业务的风险监测与分析;理财大数据库建设,信息和技术服务,市场研究;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的综合服务;理财信息披露、培训宣传、咨询评价和投资者教育等服务;银监会同意的其他业务。
在业界看来,该中心的落地,意味着监管部门正朝着统一登记、统一托管的方向推进银行理财的监管,未来的方向是逐渐实现理财产品交易流转,形成二级市场。
此前,由于银行理财多为分散托管,不同理财产品之间不能相互转账、流通或转让,而统一的第三方托管平台无疑将对提升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成立后,下一步可能有新的交易品种出现,例如可以进行交易和转让的品种。
事实上,早在2015年年初,中债登副总经理梅世云就曾公开表示应加快理财集中登记体系,并推进理财集中交易转让和质押融资,盘活存量,活跃市场。据了解,目前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已建成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国理财网以及理财综合业务平台等系统架构,以期适应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的需要,提高市场效率。
理财业务健康发展不能忽视的必要条件包括,减轻银行刚性兑付的负担。长期以来,我国民众都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有着过度依赖,不乏将对在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与存款画上等号,认为是只赚不赔的买卖。在此背景下,银行迟迟未能摆脱刚性兑付的尴尬,不仅增加了银行的运营风险,也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在郭田勇看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成立有助于银行刚性兑付的有序打破。这也是业界认为银行理财实行第三方托管势在必行的主要原因。
银行理财告别本行托管
中债登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共有6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理财业务,存量规模超过26万亿元,绝大多数均由本行托管。而本行托管则意味着,若出现收益率不达标的情况,银行内部可以进行利息方面的调剂,表面上看,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和银行声誉,但实际上对银行控制业务风险不利,更没有打破理财产品由银行隐性担保的惯例,又抬高了投资者的无风险收益预期,不利于银行理财业务的深入发展。此前,为解决银行“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的问题,银监会曾发文要求落实“卖者有责,买者自负”,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成立,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将有两种托管渠道,一是跨行托管,一是在该中心托管。按照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阐述,成立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加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需要。这在此前已有铺垫——目前正处在征求意见阶段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曾对理财托管提出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选择银监会认可的托管机构托管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不能托管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
事实上,早在2013年就有消息称,中债登正着手搭建一个银行理财业务统一信息披露平台。随后的几年,银行理财集中第三方统一托管的呼声不断。目的是解决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底层资产信息不全,部分信息登记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
而在当规范化的统一管理落地之后,市场的关注焦点开始转向执行层面,例如无法规避的成本问题。据悉,目前银行理财的托管费率约为1-2个BP,实际操作中另有部分银行免收托管费,这样一来,选择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进行托管,即便不存在成本上升,费率方面也恐难有竞争力,从业者认为尚需监管推动。原因是可能遇到来自银行方面的阻力,中心能否快速拓展理财托管业务还不得而知。